防止陶器出现釉面龟裂的一般法则

已解决1回答272点击
  • 悬赏10积分 匿名
  • 2021-08-19 07:27

2021-08-19 17:37 已解决
反对 0
举报 0
收藏 0
  • 最佳答案匿名
  • 2021-08-19 08:06
瓷器是指以含有长石、石英和高岭土成分的原料制坯、成型、器表施釉,然后经高温烧成的器皿。瓷器具有质地致密坚硬、表面光洁、吸水性很低、敲击时声音清脆等特点。
我国的瓷器与陶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一般习惯把陶和瓷统一起来合称“陶瓷”。它们之间在原料的选择、淘洗提炼、加工制泥、拉坯成型以及入窑烧成等方面,都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。瓷器的发明,是在制陶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,采用瓷土作为坯料,提高窑炉的温度,并且在器物表面施釉而创造出来的。瓷器的烧成一般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,这也是瓷器与陶器之间的本质区别。
1.瓷器的胎质必须是用瓷土制作烧成。陶器的胎一般为陶土,即普通的易熔性粘土。瓷土与陶土的主要区别是;瓷土中包含的氧化铝(Al2O3)和氧化硅(SiO2)的含量较高,而氧化铁(Fe2O3)的含量则显著降低。陶器所用的陶土中含有大量的熔剂,特别是Fe2O3的含量很高(一般为6﹪,高的达到10﹪),使得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-900℃左右,高的也不超过1000℃左右,如果超过了就会变形或成熔融状态。瓷器所用的瓷土,由于Fe2O3的含量降低和氧化铝(Al2O3)含量的增加,可以使瓷坯在1200℃以上的高温中烧成,生成大量的莫来石和较高的玻璃态,从而提高胎质的机械强度,减少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,提高胎质的白度,使它具有致密、不吸水、高透明度的物理性能。
2.瓷器必须经高温烧成,胎体烧结坚硬,质地致密。瓷器的烧成温度,一般在1200℃以上,温度高的可以达到1300℃以上,另外,也有部分瓷器的烧成温度为1100度以上。而陶器的饶成温度要低很多,一般为800一900℃,有的可达1000℃。陶器与瓷器在烧成温度上的差别,是由于它们胎的成份不同。
3.瓷器表面一股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,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,或施以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。釉是一种施在胎体表面,经一定温度烧成的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玻璃质层。釉的使用,使瓷器表面光洁美丽,吸水性小,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。同时,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,釉面硬度大,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,具有耐酸、碱、盐侵蚀的能力,不易发生老化现象。另外,釉色也是瓷器装饰的一种,采用不同的呈色剂和相应的窑炉气氛,能使瓷器釉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。
在以上三个条件中,胎质原料是瓷器烧成的最基本的条件,是瓷器形成的内因,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瓷器形成的外因,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。区分瓷器和陶器,必须把三个条件紧密结合起来。有些用瓷土作胎的器物,如果烧成温度较低,胎土不能烧结,没有完全瓷化,胎质松软,那么它也不是瓷器,仍然属于一种陶器。另外,施釉与否也不是确定瓷器的一个必定条件。陶器中也有施釉的情况,我国从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上釉陶器,此后各个时期都在烧造低温釉陶。我们熟悉的汉代绿釉和黄釉陶器,以及唐三彩,就是釉陶中的著名品种。瓷器中的素烧器,用瓷土烧成,表面虽然不施釉,但仍然是瓷。明清时期的所谓“反瓷”,即是用瓷土作胎在高温中烧成的无釉瓷器。

瓷器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,有时也是陈设用品和艺术品。瓷器自发明以来,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,那是因为瓷器具有以下优点:1、化学性质稳定,经久耐用。具有耐酸、碱、盐侵蚀的能力,不易发生老化现象;2、质地优良,表面光洁,吸水性小,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;3、坯土具有可塑性,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,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;4、制瓷原料开掘比较容易,可以大量生产,成本低,比金、银、铜、漆器等器物经济实用;5、造型优美、釉色精美、装饰丰富,既有实用价值,又有欣赏价值。
当然,瓷器也有自己不足之处,它的抗冲击强度低,容易破损,属于易碎物品。

支持 0 反对 0 举报